文明快讯

文化精准扶贫的困境与对策

2017-11-22    来源: A+

  文化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抓好教育文化建设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 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举措。 当前工作中, 文化扶贫工作形势十分严峻, 在贫困生活中形成的落后文化习俗、 封闭的思维方式和较低的文化素质等仍制约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一、文化精准扶贫的主要困境  1、忽视了文化扶贫的整体价值。文化扶贫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系统性工程,更重要的是还涉及到思想理念、价值观念、价值取向等观念层面,是一个“价值理性”优先于“工具理性”的过程。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扶贫过程具有长期性、效果的迟效性和价值的潜隐性等特点,一些地方在推进扶贫开发的实际操作中,往往将其重心和资源更多地聚焦在区域经济发展等短平快的项目,忽视了文化扶贫的整体价值功能。

  2、扶贫方式单一化。当前扶贫大都是以资源短缺与不足作为贫困的主因,以获取外部资源和帮扶资金为显著特征,两者结合形成了强大的争取外部资源的动力。不管它是否适合乡村的需求。外部项目、资金等资源机械地进入贫困村,可以落地,但很难生根,有的很难实现与乡村有机体融合。有关扶贫经验交流明显不足,文化扶贫的交流合作更是少之又少,有很多好的经验没有实现部门信息共享,没有搭建起合作的有效平台。

  二、文化精准扶贫的对策  1、 转变思维方式,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文化扶贫。文化扶贫既要聚焦当前实际问题,又要立足于长远,以科学的战略思维和发展理念引领文化扶贫攻坚大局。首先,注重统筹协调,发挥文化在减贫中的重要作用,既要把思想文化引导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性工作加以落实,又把思想文化引导置于扶贫攻坚全过程,自始至终加以坚持。

  2、积极倡导柔性扶贫。 “柔性扶贫”就是强调乡村资源的价值, 生态、 自然、物产、民族村落、风情、习俗、生活方式等都是重要的资源。这些资源通过重新组合、制度创新等途径可以实现价值放大的效果,在资源要素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农民可持续的脱贫致富。 “柔性扶贫”不盯着一时一事,而是体现在扶贫的综合内容和措施上。不仅重视基础设施、产业与文化设施建设,还强调与硬件建设相配套的柔性项目,比如乡村对资源的配置及管理能力,村民内部对公平性的认知与行动,村民文化、法制、道德与社会责任素质的提高,民俗与乡土文化的传承与活化等。

  3、 积极构建多元协同参与的扶贫格局。传统政府单一主体的扶贫格局制约着扶贫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在具体实践中,应真正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学校等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的扶贫格局。一是可以在教育文化部门成立精准扶贫智库,围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现实问题展开研究、调研,为地方政府扶贫开发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充分发挥高校对政府重大决策的智囊作用。二是成立文化扶贫开发联盟。依据区域特点,结合不同部门自身优势,成立扶贫开发联盟。 通过需求导向、 协同参与、批量组织等方式,进行定向扶贫和精准扶贫。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