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城市

警惕!电信诈骗盯上未成年人

2023-07-18    来源: 河山新闻客户端A+

  暑假来临,青少年接触网络的机会增多,不少电信诈骗将目标瞄准了未成年人。7月12日,张家口市公安局桥西分局反诈中心梳理了针对未成年人的多发高发电信诈骗案件,提醒学生和家长谨防上当。

  【案例1】领免费“皮肤”的诱惑

  9岁的多多(化名)用妈妈手机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看见一个游戏群,于是多多申请进群并打开游戏开始玩。随后,群内有人跟多多私聊,称会按多多喜爱赠送三个皮肤,并让他用手机拍一个成年人的微信账号和两部手机才能领取。多多按照提示操作后,对方发来一张二维码,让他用妈妈的手机扫码并截图。多多扫码,又按要求进行了一系列操作后,对方开始教多多打开妈妈手机支付宝的余额宝和网商银行,并发给对方看。对方看见多多妈妈的网商银行可借额度为13万元,便让多多进行借款,借款成功后让他在支付宝搜索商家转账,并发送了一个支付宝商家账号让多多复制后点立即转账。于是多多在对方的诱导下转账2次。等多多妈妈发现时,余额只有几百元了,多多已被骗12万余元,妈妈赶紧把剩下的几百元提现后带着多多去报警。

  【解析】

  市公安局桥西分局反诈中心负责人梁桂帅表示,这类电信诈骗的手段,主要是因为学生游戏玩家自己没有钱来买“皮肤”或“装备”,但他们真的很想要,“免费”二字就尤为珍贵了。犯罪分子瞅准孩子们的心理,耐心地“教导”,在借来父母的手机后,骗子会极其耐心地告诉孩子如何操作两部手机,一步一步完成转账操作。

  【提醒】

  他提醒广大学生和家长,如今,看视频、玩游戏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消遣方式,是人们娱乐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无孔不入的犯罪分子却利用广大玩家对游戏的喜爱,经常在短视频平台以免费赠送游戏皮肤、道具、激活码的名义诱导至社交平台进行诈骗,给广大玩家特别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玩家造成损失和伤害。切记不要向陌生人透露支付宝账号、银行卡,转账汇款更需谨慎,避免上当受骗,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广大家长一定要密切关注孩子手机、iPad的使用情况,设置安全性较高的支付密码。此外,万一遭遇网络诈骗,要保存好相关转账凭证、聊天记录,并及时报警。

  【案例2】“明星”“主播”邀你入群

  13岁的妮妮(化名)在家中玩手机时,被网上认识的好友拉入了一个“明星粉丝”QQ群。群主声称可以通过做任务的方式领取某明星团体签名照。

  妮妮心动不已,于是联系了群内客服,对方以妮妮是未成年人为由,引导妮妮获取家长手机密码后,让妮妮用家长的手机下载注册流行的App。之后,对方通过QQ向妮妮发送该App内的店铺二维码,要求妮妮在店铺内购买虚拟商品等进行刷单。妮妮多次付款且确认收货后才察觉不对,遂报警。

  【解析】

  梁桂帅表示,妮妮遇到的是常见的“刷单”类电信诈骗手法,但是有别于成年人,犯罪分子针对未成年人推出的“刷单”任务,往往会投其所好。因未成年人涉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正值假期在家又比较空闲,因此假期犯罪分子往往专盯未成年人下手。

  【提醒】

  他提醒,广大家长要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和正确引导,平时与孩子多沟通,引导孩子理性追星,避免出现盲目追星而上当受骗的情况。向孩子普及电信网络诈骗的防范知识,勿放任孩子随意使用自己手机,并妥善保管好自己的支付密码等敏感信息。青少年切勿轻信陌生人,应正确使用网络,尽量不要进行相关游戏交易,如需交易应选择正规交易平台并在家长陪同下进行操作,如涉及相关资金交易应告知家长予以确认。

  【案例3】未成年人切莫成电诈帮凶

  17岁的超超(化名)通过QQ结识了境外诈骗犯罪分子。为规避监管,犯罪分子教唆超超下载“飞机”软件,为其实施网络犯罪引流吸粉,并向其传授引流话术。超超明知对方在实施犯罪,为挣得每小时200元的收入,仍通过“飞机”软件从犯罪分子处获取话术、被害人手机号、企业微信群码等信息,为其实施诈骗犯罪提供引流服务。

  此外,超超还联合同学小刚(化名)、雷雷(化名)等人,共同招募团队成员,该团队成员专门负责打电话或者发信息寻找被害人。当成功添加被害人的微信号后,该团队成员就冒充电商客服,以少量红包诱骗被害人关注真实的京东或美团微信公众号,然后再以发红包或完成任务得佣金等手段,诱骗被害人添加犯罪分子提供的企业微信群。每成功添加一人,犯罪分子都会通过虚拟币或支付宝口令红包的形式向超超支付佣金。最近,公安机关接到线索后立案侦查,先后将超超、小刚、雷雷抓获归案。

  【解析】

  密聊软件具有加密通讯、“阅后即焚”等功能,私密性极强。“这类软件本身无害,但是犯罪分子通过此类软件给未成年人、在校学生设下套路,很容易将密聊变成‘有毒社交’。”梁桂帅介绍,从办案情况来看,密聊软件因能为销毁证据提供便利,受到犯罪分子的“青睐”,成为犯罪分子实施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的工具。同时,因密聊软件新奇,容易吸引未成年人、在校学生等使用,犯罪分子便使用密聊软件与他们联系,并教唆、引诱其犯罪,传授犯罪方法等,使未成年人、学生沦为犯罪“帮凶”。

  【提醒】

  他介绍,“无本万利轻松赚钱”,这对法律意识淡薄,涉世未深的学生来说吸引力巨大,一些犯罪分子正是利用这点,用蝇头小利让学生在有意无意间,为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帮助。他提醒,为了避免学生成为网络诈骗分子的帮凶甚至共犯,学校需要加强反诈防骗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醒学生不要心存侥幸,认为没有直接参与犯罪就不会触犯法律。家长也要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切莫因为贪图小利自毁前途。

  【记者手记】

  斩断伸向未成年人的“电诈黑手”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无孔不入。如今,一些犯罪分子又将“黑手”伸向未成年人,利用其缺乏社会经验,防骗意识薄弱的特点实施诈骗,不但造成受害家庭钱财损失,而且对被骗的孩子可能产生心理阴影。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一些未成年人也沦为施骗者,且参与呈上升趋势。

  电信诈骗的“黑手”逐渐伸向未成年人,更加需要重视对未成年人的反诈教育。据悉,2021年3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实施,法定最低刑责年龄下调至12周岁。基于此,学校、家庭、社会应进一步加大普及12岁未成年人需要了解的法律知识及承担的法律责任,内容要涉及校园生活、零花钱、生命安全、追星、电信诈骗等多个领域,为更多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同时,网络平台作为内容供给方,需要加强自律,把好责任关、审核关。要严格落实信息内容管理要求,及时排查处置涉诈信息、群圈、账号,完善包括账号实名登记、涉诈举报、安全评估等一系列机制,对可能涉及诈骗的内容传播尽早干预,绝不能成为不法分子对未成年人实施诈骗的“帮凶”。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管打击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从严从重予以打击,切实斩断不法利益链条,清除不法行为生存空间,进一步为未成年人远离电诈筑牢“防火墙”。

  总之,只有多方携手,合力斩断伸向未成年人的电诈“魔爪”,才能为未成年人织密防护网,让他们享有更清朗、安全的网络世界。

责任编辑:孙继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