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好人

“双争”有我 | 刘永军:让“大白谷”变身“黄金谷”

2024-01-08    来源: 河山新闻客户端A+

  “大白谷”是宣化区贾家营镇双印子村村民们世代种植的作物,如今,随着农业种植规模化、品质化、品牌化的发展,“大白谷”变身“黄金谷”,从土特产成了高端杂粮,更成了当地农民增收的一大“法宝”。而让这个土特产“发扬光大”的就是优特互联张家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永军。

  乡“味”难忘

  儿时记忆的“大白谷”

  “今年你准备收多少?好的,好的,放心吧,品质肯定有保障。”早已过了农忙时节,优特互联张家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永军却依然格外忙碌。每天,他都会接到来自各地商贩订购小米的电话。刘永军高兴地告诉记者:“我们的小米,色泽好,米油大,口感佳,远近闻名,订购的商贩每天都不少。”

  “大白谷”小米在双印子村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甚至更早。这里光热充足、雨热同季,处在世界公认的“北纬40·优质谷子主产区”,而双印子村独特的丘陵盆地又为“大白谷”这种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白谷生长周期140天,这是所有谷子中生长周期最长的品种之一。如此长的生长周期让大白谷营养更为丰富,米香更为浓郁,色泽更为鲜艳。”刘永军说。

  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不断培育出一些产量高、抗病性好的杂交品种,“大白谷”一类的传统谷子在当地的种植面积逐渐缩减,种的人也越来越少了。许多村民只把“大白谷”当作“自留款”,自己种植,自己家吃,偶尔当礼物送给亲朋好友。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双印子村人,小米粥、小米饭从小吃到大,在研究“大白谷”这件事儿上,刘永军是带着感情的。“我们那边有句老话,叫‘家有万贯,就怕小米磨面’。就是说小米磨面不管做成啥都好吃,人们就容易吃多、容易浪费。”刘永军打趣地说。如何才能将家乡的土特产被更多的人知道?如何才能把“大白谷”变成农民增收的“法宝”?是他一直琢磨的问题。在2009年,他出任双印子村书记后,这个问题更是萦绕他心头,挥之不去。

  摸索前行

  声名鹊起的“大白谷”

  村民们种的“大白谷”少,刘永军就自己带头种,在贾家营镇双印子村首先搞了一家合作社,组织几户同样看好这类老品种的农户一起种。等到合作社逐渐“成了些气候”,他成立了优特互联张家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附近几个村的农户手里流转土地350多亩,农户负责种,公司负责销售。

  折腾了好几年,“大白谷”在本地一带声名鹊起,但刘永军总感觉“差点儿意思”:“倒是不愁卖,收多少就能卖多少,一年也就十几万斤的产量,只在北京和宣化周边一带销售,都有点供不应求,11月中旬收割完毕,不到来年春节就能销售一空,但就是价格始终上不去,农户收益一般,积极性也不高。”在他眼里,“大白谷”这样的好品种就应该受到更多的认可。

  刘永军算过一笔账:“大白谷”亩产四五百斤,收购价3.5元/斤算,刨去成本,农户每亩收益也就1000多元。收益不可观除外,“大白谷”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作业方式,除草、收割全靠手工,大规模种植所需人力可想而知。

  突破瓶颈

  走向高端的“大白谷”

  面对瓶颈,刘永军并没有气馁,他开始四处寻求破解之法:向市农科院的专家请教种植技术,如何减少病虫害、如何提高产量……技术难题一个个被攻破;向做生意的朋友请教生意经,如何包装、如何注册品牌……他为“大白谷”选择了一条“高端化”“品牌化”的道路。

  始终坚持有机种植,不用除草剂、化肥和杀虫剂,只有这样才能完美地延续了“大白谷”色泽鲜艳、米香浓郁的特点。公司经营方式也从农户种植、公司销售的模式,变为公司自己种植、加工、销售。随后,优特互联注册了“龙洋河”品牌,小米的品种除“大白谷”外,还涵盖了“小红谷”“桃花米”“茉莉青谷”等多种传统品种谷物。

  刘永军还在“大白谷”的附加值上下足了功夫。“谷草可以加工成饲料,谷草800元一吨,这样一亩地又能增加几百元收益。加工小米时产生的麸糠,还可以出售给酒厂、醋厂,用来当作发酵的原料。我们还与醋厂合作,生产了茉莉米醋,真正的小米酿造,在本地也很受欢迎。”“大白谷”在优特互联的手中,变成了“摊黄儿”面、煎饼面,远销广州等地,被送上百姓的餐桌,成了一道道特色美食。

  2023年9月,优特互联的“大白谷”被纳入中国起源作物基因多样性的农场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对于发展前景,刘永军自信满满:“这些年,我们公司与部分农户合作,用保护价收购大白谷,为村民增加了不少收益。我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村民加入种植大白谷的行列,增收的同时把我们家乡的特产发扬光大。”(河山新闻记者 李蕾 通讯员 闫宗春)

责任编辑:孙继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