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

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逐年上升

2021-12-13    来源: 张家口文明网A+



  近日,教育部将抑郁症正式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青少年抑郁症再次引发社会关注。最快乐的孩子,最无忧的年纪,他们怎么会“抑郁”?这是很多父母难以接受的现实。但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中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高达24.6%,这意味着近4个孩子中,就有一个有抑郁倾向。当抑郁走向“低幼化”,“抑郁症”离我们的孩子们并不远。
  在我市沙岭子医院,青少年心理就诊数据同样不容乐观,近三年以来,青少年心理咨询就诊人数逐年增加,青少年确诊抑郁症也呈现出低龄化趋势。

孩子
  “我们真的生病了”
  初中时的小雪(化名)不仅人长得漂亮,成绩也名列前茅,是很多学生、家长眼中“别人家的孩子”。
  考入期望的高中后,小雪却开始发现自己情绪有点不对劲,身体说不上来的不舒服,心情没由来的不好。学习的动力、对未来的期望也没以前那么强烈。上课时,原本很容易记住的知识点记不住了,就连老师的课听着都觉得难懂。
  学习成绩下降,过去自信的小雪变得难过、自卑。想着辛勤养育自己的父母、满怀期望的老师,她自责得一夜一夜失眠、偷偷哭泣。最难受的时候,她用小刀划自己的胳膊,一 刀又一刀,即使胳膊已经鲜血淋淋,她仍然无法振作起来。
  小雪父母带她看遍了张家口的各大型综合医院,无奈中,听一位医生的建议,来到了市沙岭子医院心理科,小雪被诊断为中度抑郁症。
  今年18岁的小博,父亲早逝,母亲再嫁后生了二胎,他只能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生活的各种不如意中,小博发现自己变得冲动无法控制、生活也无比消极,负面情绪笼罩着他,让他窒息。通过网络查询,他知道自己的“心里”生病了。他想去看病,治好自己,可爷爷奶奶、妈妈却不认为这是病。
  一个9岁男孩,最初因校园暴力而讨厌学校、老师、同学,在父母强势要求下,他坚持着,却越来越暴躁,直到为了不上学而在胳膊上、腿上自残,父母才开始着急带他就医。
  沙岭子医院医教科科长董继雪说:“不要认为得抑郁症的孩子就是自私、不懂事,没有包容心,这些孩子中很多都非常坚强,因为懂事更自责,病情更重,他们是真的病了,病到无法控制自己。”

父母
  “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得抑郁症呢? ”
  沙岭子医院心理科主任李育军介绍,他接诊的青少年患者中,很多孩子都是因为已经出现无法继续上学、自伤自残,甚至有自杀想法的时候才不得不来的。而这时,这些孩子的抑郁症往往已经是中度或者重度。
  对于这样的结果,家长们往往难以置信更不能接受。
  家长们认为:“这么小的孩子,事还没懂多少,怎么会得抑郁症呢?”“家里条件这么好,好吃好喝供着,孩子有什么愁的?”“是不是因为孩子心眼小,想不开造成的?”……
  对于这些疑问,李育军都会详细地讲解答疑。他说:青少年抑郁症有着非常严格的诊断标准。抑郁症的核心症状有情绪的低落、兴趣的减退、体力精力的下降,还有一些附加症状如自我评价低、自责、自罪,甚至有自伤、自杀的想法和行为,对未来无望、睡眠障碍等。如果这样的症状持续两周以上,配合科学的心理检测,我们就可以确定其是否患了抑郁症,或者判定为轻、中、重度抑郁症。
  李育军介绍,很多父母,最关注孩子的学习,当孩子出现一些抑郁情绪,比如发现孩子性格改变,以前活泼好动,现在少言少语,不愿意和家人接触,孤僻、喜欢独处,体重锐减、失眠、自伤等不正常情况,就应该引起重视,不能简单认为是压力大所致。听听孩子的想法,多拥抱孩子,帮助他走出困境;如果父母感觉无法调节孩子的抑郁情绪,不要讳疾忌医,需要尽早到相关医院请教心理医生加以解决。
  很多家长在孩子被确诊中、重度抑郁症后,只愿意孩子接受心理治疗,不愿意孩子接受药物治疗。李育军表示:药物就像拐棍,可以帮助孩子走上正轨,家长要正确看待。

医生
  抑郁症患者呈低龄化趋势
  2011年,董继雪在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儿少科进修。当时青少年抑郁症在我市几乎很少见,但在上海,她接触了好多学习优秀的却有不同心理问题的青少年病例,既震撼又心疼。董继雪表示,社会的发展,青少年在学业和其他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大,造成了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逐年上升。
  李育军回忆,过去医院楼里如果看到一个青少年病例,医生们都会觉得很稀罕,而近三年中,青少年病例呈现直线上升态势,现在青少病例已经占到门诊病例的8%左右,而且就诊患者年龄越来越小,就连医生都经常探讨,为什么现在有心理情绪问题的青少年越来越多。
  据了解,在这些青少年病例中,女孩12、13岁开始出现,男孩则在13、14岁更为集中,最小的就诊男孩只有9岁。
  在我市的一些青少年病例中,孩子们患病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个人原因、社会因素,有的孩子自尊心强,可能因老师或同学的一句话就开始产生抑郁情绪;有的孩子,因家长管教强势,在家只能和父母谈论学习,孩子在战战兢兢中,生了厌恨,情绪出现问题;还有孩子,因为父母强行把她送到寄宿制学校,在学校睡不着,大把吃药,觉得生活没意思,这时候父母才察觉事情的严重性。
  一些家长在孩子被诊断为中、重度抑郁症时,往往会悔恨的说出一句话:“别的我们都不求了,就希望孩子能健康生活就好。”
  在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就诊中,董继雪和李育军也发现了一个很特别的现象。相比于家长的忌讳就医,这些生病的孩子们却从不避讳。有抑郁情绪的孩子们在班级中也容易抱团取暖,他们一起谈感受,讨论如何更好疏解情绪,最好的讨论结果是,他们会结伴就医,互相支持、互相鼓励,能起到朋辈治疗的作用。不好的情况是,他们偶尔会出现集体自伤。

期望
  为“美丽心灵”构筑防护屏障
  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面对日益增多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家庭、医院如何携手,才能为“美丽心灵”构筑防护屏障?
  董继雪表示,青少年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包含个人、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因素。好在目前全社会都在积极关注这个问题,从国家政策来说,“双减”正在减轻青少年的学业压力和负担;一些学校开设了生命主题教育、心理课程、心理聊天室,都是非常积极的信号,说明学校开始关注这些问题;带孩子到精神医院、心理诊所及时就诊的家长也逐渐增多,说明家长有了更科学的态度。
  她特别想说:学习、读书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学习应该是和生活、做事、做人,统一、协调、同步发展的,而不是独立于这些之外,会生活、会做事、会做人,才会学习,以学习为目的学习大多是失败的。
  建议家长: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在前,而不是好的成绩;让孩子养成对需要的延迟;培养孩子对事物多面的认知;让孩子做自己行为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做自己情绪的管理者;做自己人生的规划者;让他们懂得爱自己爱别人,更要让他们懂得生命的美好和生活的意义。”

本报记者 孙琪然

责任编辑:苑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