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

63个进城“农村娃”的“儿童节”

2022-06-01    来源: 张家口新闻网A+

  又到一年“六一”时。

  此刻,对于桥东区弘毅寄宿制小学的63个“农村娃”来说,却有着不同的意义——这是他们进城读书以来的第一个“儿童节”。经过9个月的磨合,这群多来自乡村留守家庭的孩子们在享受城市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也翻开了人生崭新的一页,让未来拥有了更多可能。

                      63个进城“农村娃”的“儿童节”

                           本报记者 赵晓刚 

                                    

                         63个农村娃圆了进城读书梦

  “抛开烦恼勇敢地大步向前,我就站在舞台中间……”在桥东区弘毅寄宿制小学内,63个孩子在动听的歌声中迎接着自己的节日。

  这是学校为了使孩子们度过进城上学后第一个难忘的“六一”儿童节,特意自行举办的。虽然是“自娱自乐”,但孩子们脸上的笑容依旧灿烂。

  桥东区弘毅寄宿制小学建校不到一年。63个孩子是这里的第一批学生。他们全部来自乡村,也意味着这所小学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大仓盖镇和东望山乡是近年来并入桥东区的两个乡镇,下辖的定兴堡、路家坊、双庙、周顶屯、殷家庄每个村都有小学,但每个小学不足50人,甚至个别年级只有几个人,让那里难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也不利于学生自身发展。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不仅要“有学上”,“上好学”的呼声也愈发强烈。为此去年我市提出了在城市、县城、乡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寄宿制学校的构想,让乡村留守学生进城市、进县城、进乡镇就学,来解决空心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于是,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经过筹备,在桥东区工人村社区内,一所致力于城乡教育融通发展的小学于去年9月正式成立。一栋可容纳300多名学生的教学楼和一栋宿舍楼,让弘毅寄宿制小学有能力将招生范围扩展在四至六年级。

  但毕竟是探索农村学生进城就读的首次尝试,尚处于积累经验阶段,一番思量后,大仓盖镇和东望山乡5个村即将升入6年级的63个孩子成为了弘毅寄宿制小学的首批学生。由于配齐配强师资需要时间,他们暂时在一墙之隔的胜利中路小学就读,由获得国家、省、市级教学荣誉的老师授课。日常管理则由弘毅小学老师负责。

                          用爱心培养每一个孩子的好习惯

  有着20年教龄的校长刘国华和包括郭晓海在内的10名选调过来同样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成为了学校的骨干力量。

  “刚来学校报到,看到老师讲普通话,教室宽敞明亮,宿舍干净,床上用品齐备,孩子们都很兴奋。但学校真正运转起来,他们却表现出了各种不适应。” 刘国华回忆说。

  在乡村,小学高年级早8点到校,孩子们往往在睡眼惺忪中“卡点”进校,而且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课余时间大都浪费在玩手机上,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开学摸底考中就反映出了他们的状态,英语一科只有3名学生得A,一多半都不及格。面对孩子们行动散漫、没有目标的现状,早有准备的弘毅寄宿制小学发挥寄宿制优势,一连挥出“三板斧”,力求改变他们的学习生活习惯。

  为提振精神,弘毅小学要求早6点半全员参与晨跑。体育教师出身的郭晓海制定了循序渐进的方案,尽管220米一圈的跑道只跑两圈,但个别孩子依然难以坚持。于是他挨个陪跑,激发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在鼓励声中帮助他们迈过终点线。“不仅体育成绩将纳入中高考计分,而且强健体魄的过程,也是磨砺意志、收心的过程。”他说。

  为树立志向,弘毅小学开展“百种职业任我选”活动,要求孩子们列出100种职业,并从中选出一个自己喜爱的职业,制作成一张“志向卡”佩戴在胸前。医生、教师、警察……孩子们在认真梳理的过程中,无形中对未来有了一定的期许。

  此外,弘毅小学要求,无特殊情况手机坚决禁入校园,通过戒掉孩子们的“网瘾”,让他们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

  在老师的陪伴与引导下,63个孩子感受到了与此前不一样的校园氛围,对集体生活也渐渐适应了。

                          让梦想在孩子们心里扎根

  从事教育多年,刘国华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颇为关注。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其他亲属抚养缺乏耐心与包容,让孩子们往往没有安全感,自信缺失下变得少言寡语,不爱与人交流。“起初很多孩子去食堂打饭,师傅都听不到他们要什么?” 他说。

  为了尽快释放孩子们的天性,刘国华和老师们加大了与他们的互动。缝补破损的衣服,陪他们打羽毛球,自费购置坐垫、书包、文具,甚至夜晚查寝时怕着凉帮他们掖被角……在老师们的用心下,孩子们意识到有了“后盾”,也渐渐地由一个个“闷葫芦”变成了喜欢表达的“倾诉者”,让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

  学生成长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影响。为了保持住孩子们的心气儿,家访成了弘毅小学促学的又一重要手段。但凡孩子返校后精力不集中或者出现情绪波动等情况,郭晓海便会进行家访。进门撞见麻将机,被置之门外半个多小时,亲属交流时手机始终不离手……在40多趟家访中,他遇到了很多不合时宜的情况,但依旧会不厌其烦地希望亲属以身作则。“为了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好氛围,‘红红脸’也是很正常的。”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寒假开学前半个月,弘毅小学有针对性地启动“唤起模式”,不仅要求孩子们在微信群里起床打卡,老师们还集中入户家访,让他们提前进入角色。

  努力总会有收获。如今,63个孩子出现了喜人的变化。早晨6点,他们就自发地来到自习室里晨读;6点半晨跑已由2圈变为6圈;他们的言谈举止也变得更加自信;上学期期末英语成绩10个学生得A,优秀率达到35%,而这次期末考试预计会更好……

  “孩子们毕业后可直接升入市第五中学,但老师们始终不放松要求,就是想为孩子们打好融入城市的底子,有更广阔的未来。” 刘国华说。

  在学校迎门石上写着“弘毅”二字。“弘”有弘德之意,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毅”则更直观,意思是从乡村教育薄弱地带走出来的孩子更需要吃苦,更需要毅力。

责任编辑:苑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