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创建
“熊孩子”背后是有问题的家庭教育
2018-05-08 来源: 张家口晚报A+
前几天网上一个新闻闹得沸沸扬扬:公交车上,一个7岁男孩用脚踢一男子的手,遭男子反击。
这一事件,再度把“熊孩子”话题推向舆论的制高点。
有的网友拍手称快,“父母不好好管教孩子,总会有人替你教训他”;也有一部分人为孩子喊冤,“他还只是一个孩子啊,欺负孩子算什么本事”。
诚然,男子的做法的确不当,实在不应该对一个孩子下这么重的手。
但透过网友的评论和目前社会现实来看,确实有很多人对“熊孩子”充满了长久积攒的怨气。
“熊孩子”没有年龄限制,他们可能出现在各个年龄段,有着极大的好奇心,破坏力和充足的时间。
火车、公交、地铁、饭店、电影院等公众场所是他们的“舞台”,常常弄得身边人不耐烦乃至抓狂。
“熊孩子”的背后,多半是家长的不作为
很多家长为孩子辩解,孩子的“熊”是天性使然,是他的发展特点。
事实上,即便是这些满篇大道理的家长,也不得不承认,这世上确实还有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孩子。
我也见过很多孩子,在公众场合可以安安静静看书、玩玩具,即便只有两三岁,不小心撞到人家会说对不起。
难道这样言行得体的“乖”,也是天性使然?
其实大多数人不是对“熊孩子”格外反感,更多是不满于家长的不作为。
有些“熊孩子”的家长,在别人指出问题时无动于衷,甚至推脱责任,做出更加偏激的举动。
这样的新闻不胜枚举。去年6月,一位50岁外籍专家在高铁上提醒“熊孩子”家长安静一点,反被一耳光打到左眼眼球出血。
“熊孩子”只是现象,“熊家长”才是本质。家长的不作为,是滋生“熊孩子现象”的温床。
父母为孩子负责,是最好教育的榜样
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不够强,调皮淘气,大家其实都能理解。
可是很多事,不是一句“他还是个孩子”就可以解决的,这只是那些家长满不在乎,懒得管教,无底线纵容的借口。
在孩子的言行影响到他人时,家长应该为孩子负起责任,教孩子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守住行为的底线。
我也见过那些很会教育孩子的父母,家庭教育可见一斑:
一次去餐厅吃饭,看到一对家长带着孩子吃饭,孩子犯情绪,哭闹了好一阵,那对家长安抚好孩子后,带着孩子挨桌给周围的人道歉,示意孩子的情绪打扰到了大家,感到很不好意思。
地铁上,一个孩子不小心把爆米花撒了一地,妈妈带着孩子一个一个捡起来,教孩子要爱护公共环境。
家长的正确引导,是最好的榜样,孩子也会从中懂得行为的边界,学会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孩子小的时候,就要给他立规矩、讲规则
“熊孩子”是怎样炼成的?不外乎这三个原因:以自我为中心,按自己意愿行事,不能从他人角度考虑;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不愿意等待或忍耐;不懂得在特定场合下的社会行为规范。
这些能力和认知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如果在小的时候,以及一点一滴的小事中,父母没有给孩子正确的教育、引导,就很容易让孩子变成人人敬而远之的“熊孩子”。
过度放任和过度严苛都不是最好的教养方式,正确的做法是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作为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自由,同时也设立明确的界线,当孩子越界时做出公正的惩罚,并解释清楚背后的原因。
家长还应该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就教给他一些社会行为规范,比如“在别人家做客不要乱动东西”、“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并且做好榜样。
耳濡目染之下,孩子会渐渐懂得在相应的场合调节自己的行为,让言行得体变为“习惯使然”。
责任编辑:孙继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