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创建
积极打造文明环境 消除“破窗效应”
2018-06-04 来源: 张家口晚报A+
编者按:
自本网“谴责不文明行为 爱护城市之花”系列报道刊载以来,在广大市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多个部门团体和热心市民加入到爱护花草、践行文明的行动中来。与此同时,提升个人道德修养、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的舆论环境也在全市范围内逐渐形成。为此,张家口晚报特邀相关专家学者就如何进一步强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市民法律法规意识、消除不文明行为在城市中的“破窗效应”、优化城市管理方式方法、促进文明城市品牌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敬请关注。
积极打造文明环境 消除“破窗效应”
——整治城市不文明行为刍议
郎琦
根据“破窗效应”理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但受到个人或者社会成员收入状况、个人生活习惯、家庭教养和个人修养等因素的制约,还受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居住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一个人的文明素质和行为受到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制约,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则是由个人的文明素质和行为所决定的。以城市中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户不被马上修好,可能将会有更多的窗户被破坏。城市中的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墙上就会布满乱七八糟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一旦地上有垃圾之后,人们丢弃垃圾时就不再羞愧。由此可见,打造文明共建的城市环境,对于消除城市中的“破窗效应”是有着非常重要积极作用的。
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人的社会性。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范围和频率都迅速扩大。当人处于一个环境中时,会无时无刻不被这个环境所“同化”,因为环境给他的心理暗示让他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人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心理暗示,心理暗示有强弱之分,但是心理暗示效果的好坏(正负)无法由人的显意识控制,也就是不管你愿不愿意,不管你觉得这对你好不好,你已经受到心理暗示了,而且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心理暗示。它是人的一种本能,如同危险的躲避习惯等,都是由于心理暗示的作用才得以实现。就偷拿景观花卉这件事来说,市民在对此不以为然的心理暗示作用下,就会激化“破窗效应”,形成不正之风,导致公共绿地被损毁。如若不及时加以制止和改正,恐怕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将更为严重,对于城市文明的培树和弘扬极为不利。因此,通过注重环境氛围的营造,通过良好的环境氛围对市民的心理起到积极的暗示作用,而尽量避免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对市民产生心理上的负面暗示,这是至关重要的。
而就如何强化宣传引导,营造社会氛围,个人认为,首要加强新闻媒体宣传。充分运用平面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平台等载体,通过开设专栏、专版、专题节目等,多角度、多形式、多方位地开展宣传报道,广泛告知市民文明行为准则。其次要加强公益广告宣传。通过户外大型广告、各类电子显示屏、楼宇车载电视、小区灯箱等多种形式及时发布,加强公益性景观、道具等制作传播,把文明行为宣传覆盖到城市的方方面面。同时,还要开展报告讲座宣传。搭建并完善社区文化中心等面向基层的社会公共服务平台,组织文明行为宣讲团,通过论坛、报告会、讲座等形式,推动时事政策宣传、法律法规普及、思想道德教育、文明礼仪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家庭、进工地。
总之,按照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在城市文明建设中,要将城市环境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在创造优美城市环境的同时,也让优美的环境塑造人们文明的精神风貌。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孙继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