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创建

冬季防心梗 平安过好冬

2020-12-21    来源: 健康报A+

  近期,天气转冷,又到了心血管疾病频发的季节,各大医院里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明显增多。

  气候变化与心脑血管疾病有什么关系?研究显示,室外温度低与心肌梗死(简称心梗)风险升高相关,而其他天气变化也可能成为心梗的诱因。气温与心梗风险关联度高,当气温低于零摄氏度时,心梗的发生率较高;气温从17摄氏度下降至零摄氏度以下时,心梗病死率从4.9%上升至6.9%;气温每升高7.4摄氏度,心梗风险便降低2.8%。寒冬时节,心梗的发病率显著升高,尤其以连续低温、阴雨绵绵和大风天气为甚。

  为什么冬天容易发生急性心梗?在冬季,由于寒冷刺激,特别是迎冷风行走,一方面容易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体循环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多;另一方面使血管收缩,增加心脏负荷,减少心肌供血量。二者促使心肌缺血,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可使心肌坏死。

  天气对情绪的影响有:当天气温暖时心情更加舒畅;阴雨天因维生素D水平降低导致情绪低落。虽然,天气不会直接诱发心梗,但是情绪变化也会导致心脏病发作。对于心梗高危患者来说,冷天出门应注意保暖,遇到刮大风的天气更要尽量避免外出。

  发生急性心梗时,该怎么做?发生急性心梗,要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并把握120分钟黄金救治时间。

  急性心梗的典型症状是胸骨正中或偏左部位出现疼痛,有濒死、压迫感,可持续5分钟~15分钟或更长时间,伴有出汗、恶心等症状。一般来说,胸痛持续时间超过5分钟就应提高警惕,持续胸痛20分钟仍未缓解,则高度怀疑心梗。

  遇到急性胸痛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不建议患者家属自己送医。一位急性下壁心梗患者家属,无视医护人员劝阻,坚持自行开车送患者入院。原本只需20余分钟的救护车程,因为堵车,该家属用了1.5个小时。患者到院时,虽然医生采取了一系列急救措施,但仍未能挽救其生命。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随意搬动患者或患者自行走动,也会增加院外死亡率。相反,如果拨打急救电话,医生会指导患者先行自救。

  平静地等待救援。在等待过程中,不建议自行服用急救药物,比如硝酸甘油(因为有的急性心梗严重影响血压,过多的含服硝酸甘油会进一步降低血压。如果家中有血压计,可在测量血压后,根据情况而定,血压与平日持平或者高于平日可含服)。

  根据《复方丹参滴丸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建议 2016》推荐,复方丹参滴丸可作为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时的中成药急救用药。急救时,推荐剂量为10粒/次,舌下含服,5分钟后疼痛未缓解,可再服用10粒。所以,必要时可口服复方丹参滴丸(其对血压影响较小,可缓解心绞痛),但对于急性心梗效果如何,有待进一步研究。

  另外,情绪激动会增加心脏耗氧量。所以,患者需要以最舒服的姿势平静等待救治,如平卧位、坐位、半卧位,其中半卧位最佳。患者尤其要克服恐惧情绪。

  如果条件允许,患者可采取吸氧措施。家属可打开窗户,让患者得到更多氧气供应。如果家中没有其他人,患者应打开门,方便急救人员施救,并写下关键家属的联系方式交给急救人员。

  配合医生工作。一旦确诊为急性心梗,应接受胸痛中心主治医生的建议,尽早开通血管,挽救濒死的心肌以缩小梗死范围。如果在发病120分钟内开通血管,可将心肌受损程度降至最小。

  为了患者安危,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临床预后,患者及其家属一定要信任医生,并配合医生工作,尽快进行血运重建(溶栓或者介入治疗),开通闭塞血管,不要因为犹豫和不信任耽误了最佳救治时间。        

责任编辑:孙继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