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创建

担当

2021-10-19    来源: 张家口文明网A+

  郭亚萍

  1976年7月,正值北方农夏时节,我国唐山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大地震。

  那年,我的父亲只有六个月大,嗷嗷待哺,我的祖父,29岁,是村里的民兵连长。“全国支援唐山灾区!”一声令下,我的祖父,主动请缨,抛下四岁的女儿、六个月大的儿子,还有哺乳期的妻子,领队支援唐山。当时,因为家庭情况,去往支援唐山的预备人员名单里没有祖父,祖父知道后,找到负责的大队干部,主动要求支援灾区。祖父说:我是民兵连长,我最应该去。我家的困难与灾区的困难比起来算的了什么!组织上通过了祖父的申请,祖父连夜出发去了唐山灾区。回忆起祖父走的那天夜晚,祖母记忆犹新:那天下雨天,我也顾不得出去送,因为你爸(六个月大的儿子)在拉肚子,哭个不停。你家爷爷就说了句:照顾好孩子,等我回来。然后头也不回就走了。听着门外嘈杂的声音,你大姑,当时只有四岁,也哇哇地哭起来。

  祖父支援灾区走了以后,祖母就开始下地干农活了,虽然生产队规定可以照顾祖母不用下地。“他去支援灾区了,是件光荣的事,咱也不能拖后腿。”祖母不要照顾,坚持每日下地干活。“那个年代的孩子懂事儿早,4岁的姐姐,照顾着6个月大的小弟弟。”祖母告诉我们。

  祖父所在那支民兵连,在支援灾区的过程中受到了上级领导及组织多次的肯定和表扬。现在年过七旬的祖父说起那段历史,仍然是神采奕奕。那段历史是他人生中一段很美好的回忆。

  2003年初,非典疫情爆发。

  我的父亲,29岁,共产党员,一名乡镇医务工作者。父亲所在医院所辖的那一片,是塞北乡村,农民规模外出打工,非典疫情爆发后,外出务工人员对疫情产生了恐惧心理,抹黑偷偷返乡。为了安全,父亲所在医院诊医院里成立了一个疫情观察点,每天都有外地打工的,逃回到家乡老乡住进观察时,父亲在医院每天按着疫情预防的操作程序进行查体温、消毒、观察,40多天坚守在岗位。父亲说当时人们因为不理解、不了解、不配合,工作相当难做。父亲每天都是做好了自己的医务工作同时还要做老乡的思想工作。在40多天疫情预防的日子里,父亲常常是一天休息不到两小时,彻夜与回乡的老乡聊天。在40多天里,父亲所在的医院共有200多个人住院观察过,没有发生过一例逃跑事件等不配合事件,那些住院的老乡亲切的称我的父亲小王医生,他们说小王医生与我们同在,我们很安心。疫情结束,父亲受到领导及上级相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2020年春季,武汉新冠肺炎疫情爆发。

  2020年,我27岁,共产党员,是张家口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一名医务工作者,我的名字叫王爱国。我主动请缨支援武汉,组织上批准了我的要求。

  2020年1月26日,我我抛下了新婚的妻子,踏上去往武汉的列车。

  在武汉的日子里,父亲成了我最真挚的朋友。他用微信与我聊天、给我留言、给我鼓励,伴我就过了那一段最艰难的日子。我很感激我的父亲及我的祖父。他们用实际行动给了我最好的教育,成了我最坚强的精神后盾,因为有了他们行动上的支持,精神上的鼓励,在很艰难的时刻,我会以他们为榜样,坚持到最后,我没有喊过一声累。

  我的事业和人生在祖父和父亲的期望中走过,有艰难和汗水,更多的是精彩和掌声。

  担当是一种责任,担当是一种奉献,担当是一种精神,担当是一种热爱。从我的祖父到我的父亲再到我,4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一家三代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担当与责任,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担当是我们家的一种精神,我们将作为一种家教一直传承下去。

   

  作者简介:

  郭亚萍,女,七零后,张家口文学院签约作家。发表散文、小说等四十余万字,出版散文集《放飞心灵》、小说集《中年人的那点儿事》,并有作品获奖,部分作品被收入多种作品集中。

责任编辑:孙继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