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创建

科技冬奥专项共安排部署80个科研项目

2022-02-18    来源: 张家口文明网A+

  北京冬奥会上,无论是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赛事组织、赛会服务,还是场馆运行、观赛体验、疫情防控,处处都体现着科技办奥理念。

  2月16日,从2022北京新闻中心举行的科技冬奥有关情况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科技冬奥专项共安排部署80个科研项目,共有212项技术在北京冬奥会上落地应用,为实现北京冬奥会“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提供有力支撑。

  500多家单位、超过万名科研人员参与研发

    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设立了“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围绕场馆、运行、指挥、安保、医疗、气象、交通、转播、观赛等关键场景,500多家单位、超过万名科研人员参与研发的200多项技术成果已在测试赛、运动员训练、正式比赛中开展了示范应用。”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祝学华在发布会上表示。

  据北京冬奥组委技术部部长喻红介绍,“冰立方”通过对赛场内不同区域温度的精准控制,为运动员和观众提供“同室不同温”的全新冰上体验。国家速滑馆的“冰”面,在冬奥历史上第一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制造,已经见证了8项新的奥运纪录和1项世界纪录的诞生。1.9公里赛道一次性喷射浇筑成型,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被国际雪车联合会主席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场馆。

  另外, 北京冬奥会新闻发布会视频服务系统(Info-AV),是基于云转播平台实现,在冬奥会期间提供所有赛事新闻发布会的新闻直播、点播和下载服务,可自主选择原声或同声传译的音频输出,新闻发布会的音视频制作、 编辑和处理全部在云端远程完成。

  “北京冬奥会开幕以来, 中国体育代表团整体表现出色,多个项目实现历史性突破。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科技对训练的强有力支撑。”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李志全表示,“科技冬奥”项目为国家队跨界跨项选材和科学化训练方案选择提供了支持;通过采集优秀运动员各项指标、数据,结合项目和运动员的训练指标参数,为训练方案的科学化决策提供支持。利用风洞训练,协助运动员完成姿态减阻优化。六自由度模拟训练系统也运用到国家队训练中。

  北京市科委主任许强介绍,本届冬奥会,北京市在北京冬奥组委的领导下,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先后测试了200多项技术,涉及到60多个细分应用场景,其中有4项技术是在全球首次推出,有33项技术是在冬奥会首次使用,充分彰显了科技的创新力量。

  河北46个项目成果保障冬奥运行

    发布会上,河北省科技厅厅长龙奋杰介绍,河北省科技厅制定实施《科技冬奥智慧崇礼行动计划》,设立科技冬奥专项,支持项目100余项。目前,有46个项目成果正在保障冬奥运行。

  云顶滑雪公园使用的 “室外雪上项目场地防风网技术”,得到了国际奥委会和国际雪联的高度认可;在“雪如意”安装北斗微基站定位系统,首次实现了室内亚米级精准定位;复杂山地气象预报关键技术,精细化程度达到“百米级、分钟级”。

  在引领可持续发展方面,解决了氢燃料电池车低温快速启动难题,确保张家口赛区氢能大巴车顺利完成交通保障任务;创新场馆节水节能技术,为水资源高效利用和降低能耗提供有力支撑;研发赛区与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提升技术,丰富景观品种,保护生物多样性。

  在打造智慧崇礼方面,集成现代信息技术,推进资源共享,开展崇礼智慧交通、森林智慧防火、智慧旅游、智慧政务建设,支撑构建乐享宜居、便捷高效的国际冰雪小镇。

  龙奋杰表示,河北将“支撑冰雪产业发展”作为科技冬奥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坚持项目、平台、人才一体化推进,积极构建冰雪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支撑体系,催生冰雪装备产业从无到有,做大做强。

  其中,河北企业研发生产的SG400压雪车,在性能、结构、关键电液技术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我国首款高端大马力压雪车。研发的短道速滑防护垫,通过国际滑冰联盟认定,中标成为冬奥会短道速滑防护垫国内唯一供应商。支持张家口高新区打造科技冬奥“双创”示范基地,冰雪运动装备产业园累计签约项目近50个。研发的沉浸式智能滑雪训练健身器材可在社区、公园等场地安装,达到户外滑雪模拟效果,打破了冰雪运动的局限性,填补了国内空白。

    国家速滑馆的“冰”面,在冬奥历史上第一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制造。图为国家速滑馆内景。

  新华社记者 王 菲摄

  云顶滑雪公园使用的“室外雪上项目场地防风网技术”,得到了国际奥委会和国际雪联的高度认可。

责任编辑:苑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