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创建
学习雷锋精神 做好志愿服务
2022-03-07 来源: 张家口文明网A+
“雷锋精神鼓舞我们志愿者,用最大的热情去服务冬残奥会,温暖每一个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冬残奥会交通志愿者贾音说。
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在冬残奥会上,志愿者就是学习雷锋、传承雷锋精神的生力军。 一张张温暖的笑脸、一句句热情的问候、 一双双在困难时刻伸过来的援手就是志愿者践行雷锋精神的生动画面。 冬残奥会上闪亮的明星除了赛场上奋勇拼搏的运动员, 还有赛场下热情服务的志愿者。
坚守初心 坚持服务
3月4日早上7点,在主媒体中心值了一晚夜班即将下班的冬残奥会交通志愿者武萌萌, 突然看到一名乘客在等车。注意到这名乘客是坐着轮椅的, 她就立即联系车辆调度室询问这名乘客的乘车安排。 在得知这名乘客已经预约了公交车后, 武萌萌焦急的心情瞬间放松了很多。在公交车到达后, 武萌萌第一时间将公交车无障碍通道装置打开装上, 并推着轮椅护送乘客上车,检查轮椅固定装置, 临走前还特地和司机说明车上有轮椅乘客的情况。
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武萌萌在冬奥会期间就一直在进行志愿服务工作。 冬残奥会她选择继续留下, 一边上网课一边进行志愿服务。 兼顾学习和志愿服务非常辛苦,但在她看来, “雷锋精神和志愿服务就是甘于奉献、乐于助人, 希望能用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作出一点小小的贡献”。
在首都国际机场, 也有着一份特殊的坚守。 来自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农学院、 北京物资学院、 北京城市学院、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6所高校的663名志愿者在保障着涉奥人员的顺利抵达和离开。 一个个可爱的 “大白” 用 “冬奥微笑”“北京微笑” “青年微笑”温暖着大家。在北京冬残奥会期间,首都机场志愿者将继续守好 “国门第一关”,践行雷锋精神,诠释中国青年的担当。
体验式培训做好赛场转换服务
相较于冬奥会而言, 由于被服务的对象身体状况较为特殊,冬残奥会的志愿服务需要更有针对性地对志愿者进行培训, 掌握服务残障人士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在过去的十余天里, 各种形象景观、 设备设施已经顺利完成了由冬奥会向冬残奥会的转换, 各场馆也对志愿者们进行了补充强化培训, 学习如何服务冬残奥会运动员、技术官员、残疾人观众等群体。
国家体育馆志愿者经理郭锴介绍, 国家体育馆冬残奥会志愿者培训工作采取线上线下、 传统理论教学和体验式实践踏勘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既有面向全体志愿者的志愿服务通用知识和场馆培训, 也有立足于业务领域和服务岗位的专业培训。 比如在医疗业务领域,培训时就专门邀请了国家体育总局中国队医疗团队负责人和残奥冰球队队医, 介绍了残奥运动员创伤疾病特点及常见病的诊疗流程, 还针对残奥运动员护具装卸等各类问题进行了专业培训。
“我们根据冬残奥村内残疾运动员的出入流线进行了多次模拟演排, 志愿者们蒙上双眼、 乘坐轮椅, 体验运动员们每一条行动路线, 提前解决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延庆冬残奥村志愿者郑伟博说, “这样在运动员来到冬残奥村后, 我们就可以第一时间带他们熟悉村里的环境,使他们能够自如地在村里生活。”
残疾人志愿者服务冬残奥会
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赛会志愿者当中, 共有19名残疾人志愿者,其中12名残疾人志愿者将服务冬残奥会。这些志愿者的年龄跨度很大, 最小的19岁,最大的63岁。他们的职业背景也比较多元,涵盖了高校学生、退役运动员、 医生、 教师、 社区工作者和自由职业者等。
这些残疾人志愿者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具有志愿服务经验,有的人是学校志愿服务队的骨干, 有的人连续10年服务北京马拉松,还有的人持续为各种大型赛事活动提供医疗急救保障服务。 他们有各自的专业技能,有的人持有手语职业能力证书, 在志愿者之家组织开展手语教学, 推广 “一起向未来” 的手语舞蹈;有的人具备丰富的疫情防控经验, 在场馆的疫情防控工作中继续积极发挥作用; 其中还有一位是年过六旬的退役残奥冠军, 以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激励身边人积极面对生活和工作。
责任编辑:苑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