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好人

40岁女法官捐献造血干细胞:尽微薄之力救小生命

2014-11-20    来源: 涿鹿县文明办A+

输血中的殷向晖.jpg

  殷向晖,涿鹿县人民法院的一名女法官,成功为一名小白血病患者捐献了200毫升造血干细胞,用她的微薄之力拯救了一个小生命。据了解,殷向晖是涿鹿县首例捐献者,也是河北省首位法官捐献者。

  殷向晖,今年40岁,是张家口市涿鹿县人民法院的一名法官。 2006年5月29日,她在一次献血过程中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此后她每年献一次血,每次献400毫升。今年8月,她接到河北省红十字会通知,与一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不假思索答应后,接下来的体检和高分辨都顺利通过。

  殷向晖说:“接到红会通知说配型成功时我特别意外,因为我是7年前留的样本,时间已经很长了,自己都快忘了。但我还是特别激动,配型成功是机缘难得,也不是谁都有这个机会。”

  “因为开始并不了解捐髓的知识,也有过担心,丈夫就开始上网查找资料,做护士的妹妹也在医院向许多人请教,他们都很支持我。”殷向晖告诉记者,来捐献前,正在读高中的女儿还特意给我打电话表示支持。“我父母都70多岁了,怕他们担心就没告诉他们,我说出差培训,丈夫为了来陪我也撒了个小谎。不过只要我健健康康回去就行了。”用他爱人的话说,妻子完全是“先斩后奏”。

  为了保证可以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殷向晖自今年8月接到通知后就很注意饮食,主要以清淡食物为主,平日配以适当运动。

  从11月14日开始,殷向晖每天得早晚各打一支干细胞动员剂,主要作用是促进造血干细胞大量生长并释放到外周血中去。此外,每天早上还得扎破手指做血常规检查。“半辈子的针都打了,”殷向晖打趣地说,“因为体质好,打针吃药的机会很少,照女儿的话说,这次我真是‘中大奖’了。”

  “咱都是普通人,从没想过会有这样的机会,中大奖感觉挺好。”现在的捐髓不是传统的捐骨髓。体内的血液经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后输回体内,像献血一样不需要做手术和打麻醉。殷向晖打算回去向大家讲述自己的捐献经验,“可以影响身边的一大群人”。

  “想到会有一个未曾谋面的孩子跟我流着同样的血,这种感觉很奇妙。”殷向晖的脸上洋溢着微笑。“回去第一件事,就是先看看妈妈,”殷向晖说,父母已经70岁了,她会告诉他们“女儿很好,并且做了一件救命的事”。

  19日清晨8时,40岁的殷向晖走入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细胞采集室,开始为一名小白血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采集自19日8时10分开始至11时57分结束,经过近4小时的紧张工作,分离机共分离出200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这些“生命火种”将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一名小白血病患者送去生的希望。

  当问及殷向晖以往的献血经历,她说:“我每年都会献一次血,坚持了五六年了吧,献血对人体没有伤害,何乐而不为呢。”并且在殷向晖的影响下,她的丈夫王富有近两年也开始参加义务献血。殷向晖还表示,在女儿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她也会支持女儿以后参加义务献血。

  殷向晖说,家里人都很支持她为一个小白血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爱人在她的影响下,也希望能够加入中华骨髓库。“我也打算在医院留个血样本,希望和她一样用一己之力去挽救一条生命,我觉得老婆十分伟大!”殷向晖的爱人说。听说殷向晖捐献干细胞的事情之后,同事们也纷纷打电话、发信息鼓励她,涿鹿县人民法院院长更是陪她亲自前来捐献造血干细胞。

  “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谁遇到谁都会捐的,但是大家都很重视,我很感动。”殷向晖说,自己有个16岁的女儿,身为母亲深切理解那位小白血病患者家人的痛苦,能够和这位小患者配型成功,自己觉得很有缘分,也很愿意尽点微薄之力挽救小患者的生命。

  殷向晖表示,今后,她会尽可能影响更多的人加入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队伍,如果需要,她还会志愿宣传。

  谈到法官的工作,殷向晖介绍说,自己主要负责审理民事纠纷,婚姻问题等较多。“我工作18年了,其实每天的工作内容都很相似,有时也很琐碎,但还是每天都要做到认认真真才行。”

  据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河北省管理中心负责人陈日新介绍,该管理中心于2003年1月成立,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0万名志愿者,年龄最大的50岁,最小的18岁。志愿者包括教师、公务员、学生、医护人员等多个行业,而医护人员所占比例最大,为三分之一。殷向晖是河北省累计第169例,2013年河北第34例。

  至此,殷向晖成为涿鹿县首例也是河北省首位法官捐献者。

  (涿鹿县文明办选送)

责任编辑:王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