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好人
【孝老爱亲】余桂英 二十六载“婶娘”情
2019-01-25 来源: 张家口新闻网A+
又是一年冬来到,看着缸里的长白菜,余桂英盘算:“一会儿给玉花家捞点。”
“以前别说做了,听都没听过,都是现学的。”伴随着亲切地怀来口音,手里的活却没停下。
1992年,18岁的余桂英经人介绍,从遥远的四川自贡嫁给了怀来县土木镇黑土洼村的冯建兵。从小到大没出过远门的她,第一次走了三天三夜,在这个遥远陌生的地方开始了新生活。
“不瞒你说,刚一来,衣食住行没有一处习惯的。”作为川妹子的余桂英吃惯了大米,可在这儿,吃的尽是些粗粮:小米饭、贴饼子、搅拿糕,冬天也没有蔬菜,只能吃腌芥菜疙瘩等。更让她受不了的还有寒冷。“我们老家最冷时候也有十几度,到了这儿倒是第一次见到了雪。”
虽然天气寒冷,可人心温暖。余桂英还记得,相亲当天,冯建兵留余桂英和亲友在家里吃饭。怕余桂英吃不惯馒头和小米,冯建兵专门把家里仅有的一点大米拿了出来,给余桂英蒸了一小盆米饭,冯建兵的善解人意让余桂英很感动。在婚后好长一段日子里,冯建兵都在做同样一件事,用自行车驮着自家产的玉米,到几十里以外的村子淘换大米。
余桂英嫁到夫家时,她的公公已经去世,和她一起生活的除了婆婆外,还有丈夫的哥嫂一家人。哥哥的家庭条件不好,嫂子患有精神疾病,还有三个孩子。余桂英嫁进门时,大侄女6岁,大侄子3岁,小侄子1岁,还不会走路。看着这样的情况,余桂英的心里酸酸的。她嫁给冯建兵后,就将这一大摊子事揽了下来。除了地里的活,家里的婆婆大嫂和三个侄子侄女全靠她照顾。年轻的“婶娘”撑起了这个贫苦的家。
每天余桂英和丈夫凌晨4点就起床到地里锄地,中午12点从地里回来,吃口饭,下午再到地里干活,一直干到天黑得啥也看不见才回到家中。回来后还得照顾多病的婆婆、嫂子以及三个年幼的侄儿侄女,另外还到处打工贴补家用。余桂英家主要种植玉米,玉米卖不上价钱,夫妇两人又到附近村子里打工,两人拼死拼活干一年,收入最多3万元。
结婚七年后,余桂英才有了自己的孩子。既要照顾老人和孩子,又要打工干活,那时也是家里生活最艰难的时候。接下来的几年,嫂子和哥哥相继患病过世,治病欠下的还未还完的外债由余桂英和丈夫顶着。三个侄儿侄女成了孤儿。为了这个家,余桂英放弃了再生二胎的念头。2000年,84岁的婆婆病重生活不能自理,她每天忙前忙后,经常是这边照顾了孩子,那边又给婆婆喂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她把哥嫂的三个孩子拉扯成人。大侄女冯玉花结婚成家,在有了自己的一双儿女后就常年和丈夫外出打工,上学的侄外孙女也一直住在婶婶余桂英家,抚养、照顾侄女下一代的责任,依然是婶婶余桂英来承担;大侄儿冯玉杰结婚住的6间大瓦房是余桂英和丈夫帮着盖的,离异后也依然和叔叔婶婶生活在一起。小侄儿冯玉权也在2017年研究生毕业,现在在北京工作。
在侄女冯玉花眼中,余桂英虽是婶婶,但更像是母亲:“不光我是婶婶拉扯大的,我的女儿也是婶婶帮着养大的。”冯玉花的女儿韩颖刚出生时,因为早产只有4斤6两,在保温箱里呆了7天,余桂英白天黑夜守候在保温箱旁。后来,冯玉花和丈夫都去北京打工,将女儿送到余桂英家,一连4年,都是余桂英照顾。
从四川嫁到怀来,二十多年里,余桂英只回过老家5次。“咋会不想父母呢,可是看着家里的情况,我扔不下呀。不过现在条件好了,想他们的时候可以随时打电话,还能视频!”
但二十六年里的默默付出,“婶娘”余桂英无怨无悔。(记者 王海超 通讯员 朱炅)
责任编辑:孙继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