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好人

【敬业奉献】阎会:心怀愚公移山志 终使荒山变林海

2019-06-24    来源: 张家口新闻网A+

心怀愚公移山志 终使荒山变林海

——记万全区洗马林镇黄土梁村阎会祖孙三代

   

  心怀愚公移山志,三代接力勤植树。五十一载无遗力,终使荒山变绿海。

  51年坚持不懈,51年不遗余力。张家口市万全区洗马林镇黄土梁村阎会祖孙三代在荒山沟里义务“接力”造林50余年,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栽种各类林木30余万株,使3000多亩荒山沟变成“绿海”,感动并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植树造林行列。他们饱经风霜雨雪,用铁锹一锹一锹挖出树坑,用扁担、箩筐把土一担一担挑上山,从一棵树到一片林,在古长城脚下构筑起一道绿色屏障,为生态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代造林人上山种树。

  50年前,位于张家口市万全区西北部的黄土梁村荒山连片,植被少、风沙大,环境恶劣、贫困程度深制约着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改善生态面貌和经济面貌成了很多村民的愿望。阎会的爷爷阎忠是个地道的村里人,平时就闲不住。1968年,阎忠担任黄土梁村支书,面对贫穷落后的村子,面对3000多亩的荒山沟,在心里默默做了一个决定:上山种树,再难也要植树造林,有了好环境,才能有发展的希望。阎忠带着几个村民来到村边古长城脚下的山沟黄花洼,与荒山为伴,和种树结缘,从此在大山深处坚守了一辈子,成了第一代种树人。

  在村子里,只要说起阎忠的名字,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当年,为了防风固沙,为了荒山披绿,他带着几个村民,不顾家人反对,披星戴月奋战在造林现场,年复一年,用镢头、铁锨等简单的工具,在荒山沟挥汗播撒绿荫,种植了1000多亩的树木。当时种树没有钱,他们就靠卖点儿山杏、卖几只山羊、开荒种菜等卖来的钱买树苗。山上都是沙石地,每一个树坑都是他们用铁锹一锹一锹挖出来的,种树的土是从山脚下用扁担、箩筐一担一担挑上山的。他在山上种了一辈子的树,倾注了大量心血,可以说,山上每一棵树的成活都是阎忠他们用心种植、用汗水浇灌的结果。

  第二代造林人做好绿色接力。

  阎会的父亲阎万玉自幼跟随其父阎忠到沟里种树,与林业结下不解情缘,1986年,他从年迈的父亲手里接过种树 “接力棒”,在林场盖起两间土房,带着妻子一起进山种树,成为第二代种树人,期间共种植了800多亩的树木。

  他们上山种树一待就是一个多月,山上住宿条件差,一天三顿饭只有窝头、咸菜,条件十分艰苦。阎万玉夫妇没有任何怨言,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整地、挖坑、栽种、浇灌、修剪、管护……默默干好一项项工作,手掌虽然磨出了老茧,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如今的黄花洼越来越绿了,步履蹒跚的阎万玉也老了。今年83岁的阎万玉患上了小脑萎缩,生活已经不能自理,妻子也上了年纪,不能再上山种树了。老人们最大的梦想,就是世世代代种树,让家乡绿树成荫、青山长存。

  第三代造林人倾心植绿护绿。

      阎会今年51岁,从小听着爷爷进山开荒种树的故事长大,十几岁开始就常赶着驴车上山给父母送菜、帮忙,有时候往返一趟需要一天时间。受到爷爷和父母的影响 ,“让荒山沟变绿荫”的信念深深刻在阎会心中, 他于1998年把老阎家的林业梦延续下来,成为第三代种树人。整地、挖坑、栽种、浇灌……搬运树苗的工具由原先的马车变为皮卡车,艰苦的工作在阎会的坚守中不断推进,他又让1200多亩荒山沟披上绿装。

  “三分植树七分管。”树木成林,管护是重中之重。为了防止火灾、盗伐,阎会经常带着相关人员驻守黄花洼林场,尤其是每年春秋季森林火灾的高发季节,他频繁进入林场,排查火灾隐患,确保林场安全,从家到林场有50多公里,进林场的路坑洼不平,一般要一个小时车程,他却20多年如一日,绿了荒山白了头。阎会说,他会带着下一代继续坚持义务造林,让家乡绿树成荫、青山长存的梦想代代相传!

  阎会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忠实践行者,是荒山变绿林的接续奋斗者,古长城脚下最美造林人。2018年,阎会当选“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采访就要结束时,说起愿望,阎会说,成了感动河北候选人,他表示感谢社会对他们植树造林的认可,现在最大的愿望是发展生态旅游,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带动村里的经济发展造福村民。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半个世纪的坚守,爷孙三代将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视为己任,子承父志,代代相传,昔日荒山沟变成“绿海”,“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为子孙后代造福”的信念已成为现实。不仅如此,黄土梁村义务植树、义务护林蔚然成风,菜花沟、黑土湾沟等附近30多条荒山沟全部披绿,洗马林镇有林面积达到15.8万亩,林木绿化率达75.5%,为生态文明建设画上浓重的一笔。

   

   

   

   

   

   

   

   

责任编辑:李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