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暖张垣

徐之栋:诗书传家幸福长

2017-05-23    来源: A+

  走进徐之栋老人家,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书房。书柜占了一整面墙,有地方史志,有书画专论,也有诗词歌赋等,一层层分门别类摆得满满当当。一张大书桌紧邻窗户,清晨阳光照进来,桌上的纸笔就像镀了一层金色,笔架上各种型号的毛笔大约有二三十支,有的簇新,有的明显用得时日已久。

  读书、练字、作画是这位81岁老人每天上午的“必修课”。

  “诗书传家久,这话说得是有道理的!”说起自己钟爱了一辈子的“老三样”,老人脸上笑容满面,“我的祖辈就爱读书,这家风一辈辈传了下来。”

  徐之栋是怀安县人,徐家在当地是有名的书香门第。徐之栋的高祖父徐建猷是清道光年间县学庠生,后进贡生。退归回乡前曾在户部浙江清吏司主部及农部主政。翻阅怀安县地方史料,对于徐建猷的记载不仅有“谦牧好义,遇贫仗义疏财”的高度评价,更令人尊敬的是他“同治间,会同乡士捐建文昌书院”,也因此,当其过世,怀安城千余人送葬,人皆称颂。徐之栋的曾祖父徐名甲是光绪七年优贡生,不仅继承了父亲的才学,也继承了父亲仗义疏财,好善乐施的品格。当时,城北五里河每逢春冬季节冰水交融,人们只能涉水过河,极其不方便,徐名甲自备工料,修建了一座木桥。此外,遇到修寺建塔,修路筑堤,他都出钱出力。

  “说起来也很有意思,我高祖父捐建了文昌书院,到我祖父也建了一所学校。”提及祖辈,徐之栋颇引以为傲。

  徐之栋的祖父许寿光喜爱书画,善书欧体,工墨竹,倡导新学,在光绪二十九年筹办了怀安县第一所小学,当时称为县立高等小学堂。

  祖辈以诗书传家, 到了徐之栋父亲一辈,依旧传承不断。从小看父亲写字作画,徐之栋深受濡染,从幼时涂鸦到后来专业学习画画,再到做美术教师,又到电影院做美工,画电影海报,一生与书画结缘。

  “我一辈子读书、教书、画画,不论干什么,都认认真真,精益求精。”在徐之栋心里,这样做不是为了名利荣誉,而是家风如此,习惯使然,“父辈这样做,我看着学着,我也要以身作则,孩子们也会自然而然形成习惯。”

  自1953年师范毕业, 徐之栋教书24年,画海报15年,他笑称:“一辈子我只做了两件事,教书和画电影海报。”

  “教书自不必说,父亲的学生早已是桃李满天下,单是画电影海报,他工作日志里有记录的就有九百多幅。”女儿徐晔说。

  1977年,下花园区影剧院刚成立不久,急需美工方面的人才,徐之栋就是在那个时候调入了影院,做了美工。说起画过的电影海报,他如数家珍,满满两个相册从黑白片到彩照,他用相机记录下自己画过的海报作品。

  “每月画六块,工作了15年,要是细算得有一千多幅了,有的没能保存下来。”他满是感叹。

  每一幅海报高2.2米、宽1.8米,每次画之前都需要在一块绷紧白布的木框上糊上刷满浆糊的画纸,光是将一张湿漉漉的薄画纸提起来就需要一定的手上功夫,更别提将它平平整整地铺开。而如何运用色调的冷暖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如何用汉代石拓、印章篆刻等手法来烘托背景,如何用不同的勾勒技巧准确描绘出中外人物不同的面部特征……虽然有绘画功底,可第一次接触他还是觉得自己需要在技法上钻研。每晚十点多下班,回到家里还要读各种专业类书籍。每一笔认真推敲,每一夜的研精致思,每一年的沉淀积累,他的绘画技巧不断精练,做到了人物造型的形神兼备、 色彩运用的大胆亮丽,得到了业内人士和观众们的一致好评。1994年,徐之栋参加河北省电影海报展览,荣获二等奖。

  除了手绘海报, 他还有三项繁重的工作:自制幻灯粉刻板,手写电影宣传单,以及刻钢板蜡纸印电影排片表。

  那时候的幻灯片是在两张玻璃板之间用涂白刻画和颜料着色再现一幅电影经典画面,通过老式幻灯机的光源投影到白色幕布,另配上播音员的电影介绍,成为了当时最为精彩的电影预告。同时为了扩大电影知晓度,徐老每个月还需要手写200张电影宣传单,手受了伤,他也没有放下过工作,直至退休就写了近6万张。“刻钢板”是六、七十年代刻印文字的一种手段。当时手动打字机也很少见,要印刷文字,必须刻钢板。工作程序分为两部分:刻写和印刷。先要把蜡纸铺在钢板上,用磨尖的竹筷将要印刷的文字刻在蜡纸上,再经过油印,一张散发着浓浓油墨味的排片表就印出来了。

  为了追求艺术美感,一张排片表里最少也有6种字体,而且还得先用黑墨印出整个表头,再用红墨印各个片名。600份排片表这一反复就相当于印了1200份。然而,这些工作,每个月都要做一遍。

  工作虽然辛苦,但如今回忆起来,徐之栋依然觉得那是最快乐最充实的岁月。他也常常以此告诫自己的儿女:“入一行就要爱一行,爱岗敬业,不断进取这是最基本的工作态度。”

  女儿徐晔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全家6口人住在不足20平米的小屋,每到晚上,同样当老师的母亲批改作业,父亲画画,孩子们一人一本书就在一旁安安静静地看。昏黄的灯光下,这样的场景至今想来都占据着她整个儿时的记忆。

  “父亲不仅爱读书,爱画画,他身上很多品质对我们影响都很深。”徐晔告诉记者,从小父亲就让孩子们背诵《明日歌》,养成今日事今日毕,不拖沓不偷懒的习惯,“父亲对我们的教导不仅在学习上、工作上,更多的是做人方面,他对人宽容,爱做好事,退休后,义务教老人们画画教了16年。”

  正是这样的教育,工作后,几个子女都成为各自岗位上的佼佼者。

  “好家风不是说出的话,写出的句,而是蕴藏在父母一言一行中,让子女耳濡目染。”徐之栋说。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