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暖张垣

张玉炫的古籍情缘

2017-05-24    来源: A+

  

600.jpg

  怀来县图书馆馆长张玉炫的办公室里,七层四排的书架,几乎占据了一半的空间。133套1646册线装书按照“经”“史”“子”“集”的顺序安静的排列着。这些古籍距今最早的已有400年历史,最近的也有一百年历史。不同的酥碱程度,让这些书页泛出深浅不一的褐黄色,仿佛年轮一般,诉说着与历史的“磨合”。“这些都是我们的镇馆之宝。没事的时候,我就爱在办公室坐一会,看着这些古书,感觉心里特别安静。”说这话的时候,张玉炫的眼中充满骄傲。

  在书海中成长起来的“图二代”

  “怀来图书馆最早应该在官厅湖底,修水库的时候,搬迁到沙城堡西门一处百年老四合院里……”追溯起怀来县图书馆最初的地址,1968年出生的张玉炫,回忆有些模糊。解放以来,怀来县图书馆几次搬迁,他虽说不清这里的过去,却见证着图书馆近50年的变迁。

  张玉炫的父亲就在怀来县图书馆工作,小时候他家就住在图书馆后院。张玉炫每天上学都要穿过图书馆阅览室那个长长的走廊。他戏谑,自己就是一个正宗的“图二代”。

  “我生长的年代里,家里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书。”张玉炫记得,从他懂事开始,就常常看到大人在看书。起初出于好奇,他总是缠着大人给他讲书里的故事。渐渐的开始认字,他发现简单的字连起来,就成了话。一句一句的话藏在书里,便成了启蒙的道理,解惑的答案。

  不知道是因为语迟让他更喜欢和书交流,还是因为太沉浸在书里,而不愿意表达自己,大人说,张玉炫四岁才会说话。在那些沉默的日子里,他常常与书为伴,书成了他最好的老师。“从成长经历到生活环境,我与书都有着不解之缘。”张玉炫说,因为喜欢书,他出差、旅游,每到一处陌生的地方,都会去当地的图书馆转转,即使不买书,看见心里也高兴。

  “有惊喜但更多的是心疼”

  1989年,张玉炫参加工作,成为怀来县图书馆的一名工作人员。2001年,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张玉炫回老图书馆找东西。在一处废弃的厢房里,他下意识探头一看,竟然发现角落里有一堆被雨水浸泡过的古书。张玉炫的心瞬间像被什么狠狠的击了一下。当问及他是不是有如获至宝的惊喜时,张玉炫想了想说:“有惊喜,不过更多的是心疼。”

  张玉炫旋即找来锤子将锁砸开,急切地进屋查看这意外的发现。堆积的古书有几十套,被风蚀水淹后,包书的函匣软塌塌的附着在书页上。“很多函匣用手一提就烂了,心里又心疼又着急。”当天,张玉炫自己雇来平板车,前后运了四趟,才将古书全部运回图书馆。“这不是搬运,这是抢救”张玉炫说。

  看到张玉炫带回来的“好东西”,图书馆几名工作人员纷纷上前帮忙。由于当时还没有太多修复古籍的专业知识,大家唯一能做的就是小心翼翼地把这些书一页一页的晾干。

  晾晒的过程就是整理的过程,133套1646册古籍,内容包罗万象,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最古老的《黄眉故事》刻于明末清初,距今有近四百年历史,手写本《礼制草案》流传于北洋政府时期,距今也有一百年历史。剥开变形的函匣,一页页鲜活的文字,便穿越了时空,《水经注》、《资治通鉴》、《康熙字典》……那些过去只在历史课本中听过的书,以上百年的姿态,展示在每一个人眼前。“这本书用的就是‘洛阳纸贵’说的那种洛阳纸,这些小册子就是当年学生们赶考用的口袋书……”泛黄的书页,仿佛是一把了解历史的钥匙,字里行间,每一个细节都在传递着百年以前的信息,给阅读者带来无法言说的愉悦和震撼。“这里的每一本书都是不可复制的,留住这些书就是留住一段历史,这也是我们要抢救它的重要原因。”张玉炫说。

  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书

  真正对古书的保护工作是在几年后开始的。为此图书馆专门派张玉炫去省里学习。培训回来后,张玉炫带领办公室的几名同事开始了对古书的修补工作。

  办公室里一张桌子就是他们的工作台。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张玉炫专门去蔚县买来纸板、蓝布、麻纸。枯燥的修补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办公室的几名女同事们擅长针线活,几个人凑在一起,一针一线的按照原来的针眼,将脱了线的古籍,一点点缝好。对于残破的书页,大伙用麻纸轻轻托衬,有时候为修补一页纸就费半天的功夫。

  修复工作最庞杂的就是函匣的制作。按照旧式函匣的样式,张玉炫和他的同伴们需要将纸板冲外的一面糊上蓝布,与书页接触的一面糊上麻纸。除了两面平整的糊上布和纸外,他们还要仿照古匣原貌,做好扣合的插销。从哪破口,从哪密封,每一步都有讲究。说起来这是点“女人”的活,可张玉炫这个大男人干起来却一点不含糊。“这不是做针线纳鞋底呢,那种感觉像给最心爱的孩子做衣服,喜爱是最大的动力,做好一点就有一份满足感和成就感”,张玉炫说。

  为了减少浆糊的腐蚀性,几名女同事亲自用莜面熬浆糊。那一阵,经常看见几个女同事隔三差五提着一桶浆糊就来上班了,修复古书的办公室里,常年弥漫着莜面的香气。

  均匀的刷浆糊,一点点粘合,及时压平……一个小小的函匣做好需要一天,成型后还要用几天时间晾干。夏天,为了避免把书页吹散,不管多热大伙都不敢开风扇,甚至连窗户都不敢开。一百多个函匣制作完成,大家粗略一算,仅蓝布就用了二百多斤。

  如今,只要有人来参观古书,张玉炫便会先郑重的戴起白手套,小心翻阅讲解。一个简单的动作,充满仪式感,让人还没见识“宝贝”就先心生敬意。

  说起古书的未来,张玉炫说:“书的功能还是要让更多人阅读。以目前的条件,让这些古籍被传阅并不现实。下一步我们要将这些书的内容录入电子系统,让更多的人通过新媒体看到这些古籍,感受古书中的魅力。”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