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

朱学海:9年付出研究成功黍子杂交种

2017-09-07    来源: A+

       朱学海,51岁,现任市农业科学院黍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9年来,他把黍子田作为实验室,成天泡在地里,想着怎么研究出高产的杂交黍子,让父老乡亲种植黍子也能实现脱贫致富。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8月25日,经过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及河北农业大学等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田间现场检测后,他们一致认为,朱学海研究黍子杂交种获得成功。这项研究不仅竖起了黍子杂种优势利用的里程碑,也成为我市继杂交谷子之后又一项重大科研成果。

  与黍子杂种技术结缘
  黍子是我国的传统作物,容易倒伏、产量低一直是困扰黍子生产的最大难题,单产长期徘徊在每亩300斤至600斤之间。
  在人们逐渐强调饮食多样化的今天,徘徊在低谷的黍子种植业亟待振兴,朱学海承担起了这个责任。
  1987年,朱学海从市职业技术学院农业机械专业毕业后来到市农科院工作,随后自学考试取得了专科及本科学历。在多年参加张杂谷研究获得科研经验后,朱学海放下工作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攻读三年,取得“作物遗传育种”硕士学位。2008年,43岁的他回到市农科院,立志要攻克杂交黍子难题。
  “水稻育种经过矮秆育种、三系杂交种发展到今天,两系杂交种占据半壁江山,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粮食供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期望拥有1万年种植历史的黍子也能高产。”当时,就是心怀这样的信念和凭着执拗劲儿,朱学海开始定位于黍子杂交种研发,开始与黍子杂种优势利用技术较真儿。

  9年育种坚定一个梦想
  2009年, 朱学海种植65份黍子品种资源;2010年引进165份黍子品种资源,在田间发现了黍子天然不育材料,河南省离子束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协助他对黍子进行了低能离子辐射;2011年引进316份黍子品种资源,国家农作物航天诱变技术改良中心协助他对黍子进行了快中子辐射,他同时利用EMS对黍子进行处理。
  在不断地寻求黍子种质创新突破的方法中,朱学海感觉将来要适应机械化种植,配制黍子杂交种母本的穗子应该是直立的,为此,朱学海把中国农科院种质资源库的密穗型黍子品种资源全部引了回来。
  农业科研如果想加快育种速度,冬季必须去海南种植,那时,我国还没有人到海南搞过黍子育种研究,朱学海决定去那儿大胆尝试一下。
  海南冬季日照时间短,黍子生育期缩短,两个半月就能够种植一季,朱学海在试种后觉得可行,于是从2011年冬季开始,开启了海南冬季种植两季的“南繁”模式。那一年他种植了4亩试验田,除了雇工种植,其余包括除草松土的工作都是自己完成的。在种植第二季时,为了省工省时,他把第一季收获的黍穗用农药杀死虫卵晒干后,直接播到了土地里。这样,一年三季的育种进度,极大地加快了黍子杂交种的研究进程。
  朱学海的试验田由2009年的0.2亩、2010年的1亩、2011年的6亩, 发展到2012年的30亩。由于黍子不育材料选育是创新性工作,他每天的任务就是蹲在田间进行观察,观看黍子从出苗到收获各个时期的成长特异性。
  2012年夏天,朱学海每天上午、下午、包括每个周六都泡在试验田里,白天烈日当头,他拿着记载本观察和记录黍子的生长状况,全然不顾强烈的紫外线把他的脸晒成了黑红色。“由于白天很累,晚上休息不过来,三、四个月后,身体扛不住了,走路都觉得累,后来通过中药调养,三年后身体才恢复过来。”回想起那段峥嵘岁月,他丝毫没有觉得遗憾。
  因为就是在那一年, 他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他获得了黍子不育材料、黍子绿苗矮秆材料和黄苗矮秆材料,黍子中矮秆杂交种研发从此不再是梦想。以后几年,他对黍子矮秆材料进行进一步处理,籽粒颜色由褐色转变为黄色。他将高秆不育材料与黄苗矮秆及绿苗矮秆材料杂交转育,获得了黄苗矮秆不育系及绿苗矮秆不育系。当时,看着这些能够稳定遗传的矮秆不育材料,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从2009年开始,历经9年,在张家口、海南岛南北穿梭育种,朱学海倾心钻研黍子杂交种研发。直到今年,他的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

  把黍子杂交种推广给农民
  8月25日,对于朱学海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和河北农业大学等相关专家在他的黍子试验田进行了田间现场检测,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组选育的黍子矮秆高度雄性不育系在田间表现高度不育,不育性相对稳定,具有实用价值;利用该组不育系为母本、“内糜7号”为父本配制的5个黍子杂交种纯度均达到96%以上, 符合国家生产用杂交种纯度要求。
  也就是说,他选育的黍子不育材料可以方便地用来配制生产上能够实际应用的杂交种,利用杂种优势可以提高黍子的产量。 朱学海说:“黍子倒伏会降低产量,茎秆粗壮、株高较低的黍子,抗倒性强,可以增加产量,穗部半直立,适合机械化收获。让父老乡亲种植黍子也能实现脱贫致富,这是我最大的梦想。”
  朱学海研究成功了黍子杂交种,这项研究竖起了黍子杂种优势利用的里程碑,也是市农科院继杂交谷子之后又一项重大科研成果。
  面对成功,朱学海并没有满足。“我计划用两年的时间,将杂交种示范推广到农民手里。”朱学海信心满满地说。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