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

八马坊村“济远桥”默然守望

2018-01-23    来源: A+

  

 

  古道、小桥、老树、人家, 古诗词中的景色在阳原县八马坊村成为现实景象。

  八马坊村最早建于汉代。明朝时,有兵营驻扎, 是朝廷驯养军马的军马场。 八马坊村西堡门口, 横卧着一座古老的石桥,叫“济远桥”。整座桥原有风貌保存较好,造型独特,伴着两岸人家和桥下满目树木,在岁月的雕琢下愈显沧桑。

  1  

        从阳原县城出发, 向东行驶20多分钟的车程就到了八马坊村。

  八马坊村位于阳原县井儿沟乡东南3公里处, 紧依大秦铁路, 宣大高速和109国道。 全村616户,1632人,耕地面积5355亩,主要以农作物种植为主。

  八马坊村汉代建村。 明朝时,建立城堡,有兵营驻扎,是朝廷驯养军马的军马场。

  八马坊村内, 有个麻地沟自然村, 距离八马坊村东堡门约700米。 古代,麻地沟村西泉沟自流水水量充沛,水草丰美, 朝廷放养的军马主要集中在这儿。 麻地沟也有堡门, 东南处有2个烽火台,有官方站岗。 之后,麻地沟村改为种麻, 主要供给部队军用。 本村70岁的薛弟山, 曾是井儿沟乡农业技术员,据他说,麻地沟种麻的技术人员是专门从山西省洪洞县请来的。

  过去,八马坊村堡内庙宇众多。 据薛弟山回忆,八马坊东堡门上有阎君殿,西堡门有玉皇阁, 村南有南大寺, 村中心现在大队所在位置是老爷庙。 此外,还有观音庙,龙王庙,五道庙等,建造精致。

  在八马坊村西堡门口,由东向西横卧着一座古老的石桥, 经历上百年沧桑后,古桥依然屹立,造型独特,设计精美,原有风貌保存较好。 它是八马坊村现今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古建筑,也是阳原县不可多得的一处人文景观。

  2  

        寒冷冬日, 我们跟随薛弟山来到古桥前, 目睹了古桥的风采。

  这座古桥叫 “济远桥”。据史料记载, 济远桥初建于清乾隆中期,原是一座砖桥,光绪十年重修为石桥。 由此推算, 济远桥应该有两百多年历史。

  济远桥, 全部用白石料修砌而成, 这些材料主要从井儿沟乡北部的黄花山上运来的,为上下单孔桥,因此村民也将此桥称为“二洞桥”。

  关于修建 “济远桥”,村里至今流传着一个传说。 据传, 西堡门口有一股清凉泉水,水量丰富。 一天从外地来了3个哑巴, 带了三个眼睛不明亮的老婆, 他们路过此地,饮用泉水,之后哑巴能说话了, 他们老婆的眼睛也能看见了。 于是这个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人们把此泉水看做“神水”。 十里八村的人都前来打水, 后来大家自愿捐款建起二洞桥。

  在交通不便的年代,济远桥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方便。 它是贯穿县内东西交通的要道, 八马坊村及周边村子的老百姓通往县城都要走这座桥。 直到后来,109国道建成通车, 济远桥失去了交通职能的作用,渐渐落寞。

  3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 济远桥历经风雨, 早已不复古时之盛名。 它见证了八马坊村的变迁, 在时光的雕琢下愈显沧桑。

  济远桥横卧在一条南北走向的沙河沟间, 全长20米,加上引桥46米。 桥两边置石雕栏杆22楹,且置石雕栏板20块。 栏杆顶端雕有狮子,猴,桃,莲花等。 栏板上浮雕狮子、老虎、麒麟、赑屃等四种神兽,以及花篮、宝剑、瑞草等吉祥图案。 然而,最为独特的是在居中的八块栏板上雕有八匹神态各异的骏马,栩栩如生而富有灵气。 八匹骏马不仅与八马坊村名相合, 而且还有桥梁是交通要道, 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的寓意。

  薛弟山指着桥下的沙河沟说:“过去沟里泉眼多,水流量丰富,所以桥设计为上下两个桥洞,主要用于泄洪。 ”

  如今, 济远桥除了部分石雕有所风化和人为损坏外,整座桥体仍然坚固。 沙河沟里的水已经干涸, 沟里种满了树木和庄稼,尤其夏天,桥的周围一片葱茏。

  在繁衍过程中, 八马坊村不断扩大, 曾住在堡内的人家逐渐搬迁出来在堡外建房。 济远桥将八马坊村分为东西两部分,桥的两侧,建满了房屋,有土坯窑洞房,也有红砖瓦房。 济远桥成为沟通八马坊村东、西的村庄通道。村民走近路或去田地耕作都走这座古桥。

  落日余晖下行走桥上,眼前的古道、古桥、枯树、人家, 这种古诗词中的景色在此地成为现实景象, 别样韵味悠然而生。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