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

窑沟台村:光伏脱贫 种菜增收

2018-06-21    来源: 张家口晚报A+

  通过北京市顺义区对口帮扶,沽源县小厂镇窑沟台村实现稳定脱贫。同时,该村还通过发展节水高效的蔬菜产业,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强化脱贫增收效果,奔赴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

  窑沟台村:光伏脱贫 种菜增收

  记者 魏民 通讯员 梁志刚

  稳定脱贫

  汽车离开沽源县城,沿着214国道行驶,不到半小时便来到小厂镇窑沟台村。该村通过北京市顺义区对口帮扶,在村里建起扶贫光伏电站,为村里的脱贫增收夯实了基础。

  据了解,按照北京市对环京津协同扶贫工作的统一安排,北京市顺义区对口帮扶沽源县,直到2020年实现帮扶县完全脱贫。顺义区对口帮扶项目包括生态环保类、教育类、现代农业类、文化旅游类、清洁生态类等帮扶项目,将分3批帮助沽源县完成25个深度贫困村的脱贫工作。今年两地还将共同开展7个对口帮扶项目。

  窑沟台村属沽源县深度贫困村,辖3个自然村,村民336户809人,其中常住人口678人、外出务工人口131人。窑沟台村300千伏村级光伏电站建在小厂镇东北6公里处,总投资240万元,全部来源于北京市对口帮扶资金。

  裴志军,窑沟台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在村级扶贫光伏电站旁,他介绍道:该扶贫电站占地9亩,2017年5月至6月建设,去年6月30日并网发电。扶贫电站建好后,村里加设了围拦,占地面积达到10亩,并安排3个贫困户对电站进行日常管护。

  该电站预计年发电量50万度,村里每年可增收45万元,其中产生收益的20%用于电站的运营维护;80%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以及发展村集体产业。目前电费收入17.6万元已到账。

  在窑沟台村,残疾、疾病或年龄增大等是造成村民贫困的主要原因。2017年“回头看”新识别贫困户21户54人,村级扶贫电站可以帮助他们每人每年增收2000元;剩余未脱贫人口57户106人,每人每年可增收1000元;2016年和2017年虽已脱贫,但按政策依然享受贫困户政策的105户228人,每人每年可增收500元,如此可带动村内贫困人口183户388人持续增收,实现稳定脱贫。

  谋求新路

  如今在窑沟台村,不等不靠,通过内生发展来脱贫增收,已在村民中达成共识。

  该村有耕地5200亩,村里原有40眼机井,由于年久失修,机井抽不上水来,过去村里土地有效灌溉面积仅100亩。2017年经过修复,40眼机井全都可以抽上水来,机井修复后,村里2000亩耕地可以进行有效灌溉。

  除此之外,其余的都是旱地,主要种植莜麦、马铃薯和蚕豆等传统作物。“莜麦亩产200多斤,每斤莜麦卖到1.3元;马铃薯亩产5000斤,每斤卖到0.4元;蚕豆亩产300斤,每斤卖到2.2元。过去靠天吃饭,脱贫增收哪有希望?”裴志军认为。

  因周边乡镇发展起蔬菜种植,窑沟台村也有种植蔬菜的,不过都是零散种植。旱地变为水浇地后,村里想通过扩大蔬菜种植面积,脱贫增收。

  在离村委会不远处的田间,村民张金亮和妻子正在地里忙碌,地里铺着地膜,地膜内铺设了膜下滴灌管道。“今年,我家的蔬菜种得晚了,有的村民家的蔬菜已经出苗了。”张金亮告诉说。

  张金亮今年56岁,妻子比他小5岁,他和妻子育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在石家庄生活;另一个儿子当兵,2017年退伍。张金亮曾被列为村里的贫困户,2017年脱贫出列。

  “我家有18亩耕地,又流转了其他村民的30亩耕地。去年我家种植了8亩蔬菜,除去雇用拖拉机等费用外,赢利2万元。其余的地还是种植传统作物莜麦、马铃薯、胡麻、蚕豆,传统作物和往年的收入差不多,去年增收的部分就是蔬菜种植。”张金亮介绍说。

  种菜增收

  在窑沟台村分了7个生产小组,人均耕地七八亩。“村民都是挣起赔不起,村里也想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增收,可效果不明显,村民还不如种旱地,反正种下就行,也不用管它,起码不用搭人工,更不用投资。”裴志军认为。

  今年是窑沟台村第一年种植蔬菜,蔬菜品种有生菜、甘蓝、大白菜和散花,每年种植一茬蔬菜。在2000亩水浇地中,蔬菜种植面积占到三分之一;马铃薯和蚕豆种植面积占到三分之二。

  早在10年前,裴志军成为村里首个种植马铃薯的村民,带动村民调整种植结构来增收。今年,在村里灌溉面积增加后,他又带头种植蔬菜。

  裴志军家有40亩耕地,又流转了别的村民的50亩耕地,以往村里机井没水,一亩地流转费仅为100元,机井修复后,每亩地流转费上涨到300元。裴志军拿出50亩地种植蔬菜,包括生菜、甘蓝、大白菜和散花,其余的耕地种植马铃薯和蚕豆。

  窑沟台村与长梁乡、小厂镇均是四五公里的车程,上述乡镇都有蔬菜交易市场,村民可以将蔬菜运到这两个乡镇进行销售。

  “每年从7月10日起,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的菜贩就来到我们这一带收菜,一直收到9月份,差不多10天就来收一次。南方的第一茬蔬菜售完后,坝上蔬菜正好接茬销售。”裴志军告诉说。

  他预计今年村里大白菜可生产1.2万斤、甘蓝1万斤、散花六七千斤,生菜一亩地可生产3000棵左右。村里的旱地变成水浇地后,传统作物增产将十分明显,其中蚕豆亩产达500斤;马铃薯亩产达6000斤。

  坝上水资源匮乏,发展蔬菜要节水高效。裴志军并没有仅局限于当前的脱贫增收成果,他又在谋划村里今后的发展。他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发展设施蔬菜种植,建设冬暖棚。他曾到过张北,见到有农民在冬暖棚里种植韭菜,韭菜种下去后,可以生长3至5年,割一茬韭菜,一个半月它又长上来了。一年当中,冬天的韭菜市场价格最高,每斤韭菜可以卖到5元,一冬天可连续收获2至3茬,增收效果十分明显。

  有了扶贫光伏电站,再发展起节水高效的蔬菜产业,窑沟台村村民脱贫增收便有了希望,裴志军对村里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责任编辑:孙继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