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
大棚里的“春天”
2016-10-20 来源: 张家口文明网A+
“三道河水源远长, 蔬菜漂海过大洋, 古寺住过康熙帝, 人杰地灵好风光。” 简短的几句话,阐释出了崇礼区西湾子镇上三道河村的精华。
环顾四周, 上三道河村周围都是高耸的大山, 沿着村路就可以找到上山的路, 山路两旁也种上了绿色的植被, 低矮的花花草草也为村子增色不少。 站在百米高的山上俯瞰, 占地700亩的蔬菜大棚里郁郁葱葱地种植着五彩椒、 西红柿、 菜花等瓜果蔬菜。村东头工人们正在搭建占地1.1万平方米的育苗基地, 村西头准备搭建的23个暖棚区也在如期进行中, 规划建设的3000平方米的连栋采摘棚和正在紧张施工的11栋五层居民住宅楼, 构成了上三道河村充满希望的画卷。
“村民有种菜的传统, 但长期以来沿用 ‘一家一户’ 的经营模式, 影响和制约了种菜效益。”上三道河村党支部书记张林说,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蔬菜产业, 村党支部按照 “依法、 自愿、 有偿”的原则, 引导115户村民成立“众合” 蔬菜专业合作社, 注册资金223万元, 入社土地800多亩,实现了 “合伙合作连片开发”, 促进了蔬菜新品种普及和标准化生产新技术的推广, 开拓出一条“规模化种植、 标准化生产、 产业化经营、 商品化处理、 品牌化销售” 的特色农业新路子。
“在改扩建蔬菜交易市场过程中, 村党支部带头参股, 投资金额达100多万元。” 张林说, 随着蔬菜产业的发展壮大, 村党支部又筹集资金500万元, 成立“崇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兴建起恒温库、 蔬菜加工车间、 农药残留检测站、 高标准彩钢交易棚等配套设施, 成为集农业项目开发、 蔬菜种植、 深加工、 贮存、销售于一体的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公司成立后, 上三道河全村以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建设生态美丽乡村” 的思路, 依托崇河农业, 带动上三道河村的产业发展, 创新发展模式, 增加农民收入。
张林说, 崇河农业通过合作社把分散农户纳入统一经营管理范围, 在生产前培训、 严格生产标准、 在销售方面与农户签订协议, 在育种订苗、 施肥、 控制农残与公司基地同步管理, 实行统一订单销售。 “这种方法彻底改变了村里单家独户分散经营的品质差、 农残高、 体格低、 风险大的乱象, 避免了市场风险, 也给农户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目前, 在崇河农业干活的农民有107人, 20%都是上三道河的村民。 张林说, 旺季的时候这里可供350人就业, 极大地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 也从客观上让农民摆脱了靠天吃饭的窘境。
今年53岁的村民常秀平家中有一个上大学的孩子, 家里仅有四亩地, 收入远远不够支付孩子上学的费用。 后经村民介绍, 她今年8月份来到崇河农业公司打工, 仅10天就挣了几百元。 “靠自己的双手挣钱一点也不觉得累,虽然挣得不多, 但至少看到希望了。” 常秀平说。 在农产品仓库,66岁的西湾子镇瓦窑村村民郑祥正忙着搬运满载彩椒的蔬菜箱,他在企业中负责搬运, 虽然每天工作近9个小时, 但每月2000元的收入, 对他这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来说已经很知足了。
崇河公司农业园区占地700亩, 其中绿色认证基地400亩,园区建大棚570栋, 分为有机蔬菜采摘区、 旅游观光区和出口蔬菜种植区。 如今, 崇河公司已经有了自己完善的市场销售体系,同时引进国内外客商60余家, 所种植的蔬菜有10%都销往日本、马来西亚、 新加坡以及香港、 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年收入可上百万元, 真正成为了带领村民致富的龙头企业。 2010年以来, 上三道河村流转土地700亩, 建大棚570个, 农户除领取土地流转金外, 还每年可分红, 在合作社“打工” 的农户人均年收入近3万元。
“村民由观望到加入, 由各顾各家的一亩三分地到最终形成的这一股合力。” 张林说他有一种由衷自豪的成就感。 目前, 上三道河村已经建成河北省最大的彩椒交易中心、 崇礼区最大的白菜花交易市场, 为基地农户和客户服务提供了重要保障, 成为本地蔬菜产业健康发展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
今年, 上三道河村、 王子沟村和瓦窑村将三村联建, 集中在上三道河村成立西湾子镇上三道河中心村, 涉及农户 498 户,1133人。 届时, 可以充分发挥农业自然资源、 景观资源、 乡村人文资源的优势, 统一村民居住环境、 集中发展产业, 将上三道河村打造为集农业观光、 生态观光、民俗风情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旅游示范中心村。
夕阳西下, 上三道河村的村民还在余晖中忙碌着, 不仅仅为了生存, 更为了他们明天的希望。
责任编辑: